畅享“危险美味”野生菌需擦亮眼睛!
近日,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发布2017年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预警,要求学校、单位、建筑工地食堂、农村客堂、婚宴丧请和会议涉及集体用餐、旅游团队用餐等严禁加工食用、售卖野生菌。
又到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高发期,卫生部门警示:
请大家一定要警惕美味背后的危险!
彩云之南 "野生菌王国"

云南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,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、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,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,其种类之多,分布之泛,产量之大,名扬四海。

据统计,云南省可食用野生菌分为二个纲、十一个目、三十五个科、九十六个属,一共约250种,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多,是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。


每年6月至9月雨季来临,野生菌旺盛生长并大量上市,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游客和市民。而与此同时,这一时期也是误采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,每年一到雨季全省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。

野生菌固然美味无比,但安全食用避免误食中毒,也极其重要。珍爱生命,追求美味,更需谨慎识别毒蘑菇。
且吃且珍重 远离“毒蘑菇”

据统计,云南全省约有毒菌101种,常见引起中毒或死亡的约有十几种,为避免食用中毒,广大市民游客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,遇上 “杀手毒菌”,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危险,绝不采集食用!
▲毒菌:白毒伞(白毒鹅膏菌)
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,死亡率很高!

▲毒菌:毒蝇伞(毒蝇鹅膏菌)
华丽,美艳,夸张,招摇,剧毒!

▲毒菌:毒红菇
外形特征与可食的红菇相似,误食严重者可致命!

▲毒菌:毒粉褶菌
误食中毒后,潜伏期短的约半小时,有时长达6小时,发病后出
现强烈恶心、呕吐,腹痛、腹泻、心跳减慢、呼吸困难、尿中带血。

▲毒菌:秋盔孢伞
此种极毒。毒性近似毒鹅膏伞、白毒鹅膏菌,中毒死亡率比较高。

▲毒菌:红网牛肝
含胃肠道刺激物等毒素。中毒后主要出现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病症。

▲毒菌:裂皮毒鹅膏
剧毒!多省发生误食中毒事件,严重者中毒死亡。

▲毒菌:灰花纹毒鹅膏
剧毒,只要吃10克就可致成人死亡。
为预防毒菌中毒,广大市民及游客应注意菌子形态的识别,对不认识的菌子均勿采食。吃菌子10分钟后~72小时内出现恶心,呕吐,腹痛,腹泻,头痛,头晕等症状,应尽快到医院就诊。
谨慎安全食用 避免食菌中毒

菌子,是一种真菌,现已知约有3250种。其中毒菌有200种左右,但多数毒菌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。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菌子有20余种,分别是:毒蝇伞、毒红菇、毒伞、红网牛肝菌、白毒伞、毒粉褶菌、窝柄黄乳菇、秋盔袍伞、毛柄白毒伞、鱼角鳞灰伞菌等。
毒菌中,毒性较强的毒素有以下几种:
毒肽,会造成肝脏损害;
毒伞肽,会造成肝、肾损害;
毒蝇碱,会引起精神症状;
鹿花毒素,会导致红细胞受损。
食用野生菌类,深受我省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喜爱,但由于缺乏简便有效的毒菌识别方法,每年误食毒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,因此提醒大家在吃野生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:

吃完菌后如感不适,有恶心、头晕、呕吐、看东西不明或幻视、幻听等症状,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,若不能及时就医,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,进行催吐、洗胃、导泻或灌肠等处理,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,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,从而减轻中毒程度,防止病情加重。经过这些处理后,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。